移动创作新生态:M-VAVE 蓝牙口袋工作站 SMK 系列 MIDI 键盘 + 合成器评测

MAX-HD 话放与 192kHz 高解析性能:PreSonus Quantum ES2/ ES4 音频接口评测

小空间的专业选择:Fluid Audio C35BT 监听音箱评测

别看我只是一只羊:羚羊 Synergy Core Native 年度订阅打半价,狂揽 70 多款高端插件

跨时代 Imersiv D1 多路径数字模拟转换器正式上市:168dB 动态范围突破传统 DAC 的动态范围限制


Kii Audio:一对音箱,集齐监听与未来的全部可能

官方新闻稿 发布于 昨天 ·

分享到微信

在当代音频圈,有些品牌是靠祖传滤波器起家的,有些则靠复古电路混得风生水起。而 Kii Audio,是那个从骨子里就写着“我很现代”的存在。


这对来自德国的有源监听音箱,用自己的方式告诉我们:数字的,不一定冷;精准的,不一定硬;科技的,也可以很有温度。今天就来唠一唠,为什么 Kii Audio 会成为越来越多制作人、混音师甚至 Hi-Fi 玩家心中的“全能之选”。



Kii的第一杀手锏:解析力,真的不讲道理

要说 Kii 给人的第一印象是什么?那就是“怎么会听得这么清楚”。不是那种“美颜滤镜式的清楚”,而是“你脸上的痘痘我都看得见”的清楚。

  • 高频不飙不炸,但颗粒细腻、信息量爆棚。
  • 中频干净利索、毫不拖泥带水。
  • 低频层次清晰,紧致得像练过健身。

你以为它在给你听音乐,其实它是在给你体检,一首歌的频率健康从头查到脚。


这让混音师们爱不释手:

  • 错在哪,听得清
  • 插件吃没吃相位,听得清
  • 鼓点躲在哪个角落,听得清

清晰到我甚至怀疑,是不是我的耳朵被升级成了光学显微镜。而对于音乐爱好者来说,它更像是一台声音放大器,不管你听的是民谣、摇滚还是后现代先锋实验电子,都能感受到制作人在创造音乐时的每一个细节。



不是“甜”,是“真”:Kii的可听性逻辑:

很多监听音箱,要么太Hi-Fi,听着爽但判断失真;要么太“检查型”,听个歌像考试。Kii 拿捏得恰到好处。它没有“修饰型”的甜味滤镜,但也不板着脸让你心情郁闷。它是一种“我告诉你真相,但我不吓你”的朋友。

不少用户说它“精准但不冷”、“中性但有颗粒感”、“反应快但不机械”。听起来是不是像在形容一个很有分寸感的人?没错,这就是 Kii 的声音性格。混音的时候,它很冷静;放音乐的时候,它懂节奏。

有人说,Kii 是“审音级别的朋友体验”。你带着它逛一圈你的音乐世界,它会在你耳边小声提醒:“这段人声有点偏右哦”、“这下鼓声压得太狠了吧?”它不批评你,也不哄你,它就在那里,默默地、理性地、冷静地,让你听清现实。



关于“房间兼容性”:这就是我的梦中情箱

市面上很多音箱,声音是好听的,条件是:你有一个专业声学装修的大房间。而现实中,90的音乐人、录音师都在小房间、家用工作室、卧室办公桌上搞事情。

Kii的第三个杀手锏,就是对房间的不挑剔。

这点为什么重要?因为它做到了监听音箱界的“即插即用”。秘诀是它的“心型指向”设计,说人话就是:它只向前发声,尽量少往墙上弹。它在箱体后部和两侧安排了多个单元,这些单元不是来凑数的,而是由DSP精准控制,配合主单元,制造出“声波干涉场”,像个声学忍者那样悄悄消掉背后的反射。

这带来三个非常实用的后果:

  • 你靠墙摆也不会失真
  • 你坐在沙发上也听得准。
  • 你再也不用为房间挂一堆吸音棉而烦恼。

这简直就是对所有在声学条件有限的环境里,仍坚持搞音乐的朋友的一封道歉信:对不起,让你受苦了,现在Kii来了,地球终于圆了!



一个箱子,六个功放:来自未来的结构美学

传统监听音箱一般是:一个功放推两个或三个单元,功率自己去分,分频靠模拟电容电感,DSP能用就谢天谢地。
Kii 直接上来就是“每个单元独立一个功放模块”,配合数字分频器。

以 Kii Three 为例:

  • 六个功放模块分别负责六个单元(前、中、低、两侧、背部)
  • 每个频段由 DSP 精确控制分频点、相位、动态范围
  • 没有模拟滤波器,全数字处理,精度比你家路由器都高

换句话说,传统监听是交响乐团,指挥得看老天。Kii 是电子乐队,每个成员都有芯片指挥。

所以你会听到什么?

  • 相位对齐了
  • 低频不含糊
  • 高频没飞走

这是技术的力量,不是玄学的祝福。而这一切,在你打开箱子的那一刻就默认启动了,无需你设置,就像一台懂事的助理:你开电脑,它就准备好了一切。



从USB到蓝牙:Kii的数字架构到底有多能打?

Kii不是那种“我只干一件事”的性格。它就像一位懂音频又会编程的朋友。你可以用它:

  • 作为USB声卡:电脑直连、零延迟监听、Mac免驱
  • 接AES数字输入:听最干净的信号链
  • 蓝牙听个歌:也不掉面子
  • 模拟XLR:兼容你老旧但还在服役的设备

不管你是工程师、音乐人、听歌党,甚至是打游戏的,都能找到自己的用法。Kii是那种:你越用,越觉得“怎么什么都行”的设备。

你甚至可以一边蓝牙接手机放歌,一边USB接电脑搞制作,听完项目还能快速一键切回听歌模式。它像个耳朵懂事、逻辑清晰、反应迅速的管家,把你的所有声音需求都安排得妥妥当当。



Kii Control:那个让Kii“真正觉醒”的中控之魂

如果说Kii Three是主角,那Kii Control就是它的开挂器。Kii Control不只是调音量的旋钮,它是整个系统的中控神经。它能做什么?

  • 数字输入集线器(USB、AES、SPDIF全支持)
  • 监听模式切换(低延迟/线性相位)
  • EQ 调整(6个可调点位 + 高级PEQ)
  • Preset 系统(保存不同使用场景设定)
  • 校准参考(延迟、极性、监听音量)

更重要的是,你不用再去音箱后面“倒立劈叉”去调按钮了。所有设定,尽在你桌面上的一个小小旋钮中。Kii Control就像是那种看起来没啥炫技,但一用就离不开的好家伙。更狠的是,它支持预设。比如:

  • Preset 1:母带模式,线性相位 + 72dB监听
  • Preset 2:编曲模式,加点味道,延迟模式打开
  • Preset 3:听音乐模式,低频补偿 + 高频柔化



BXT 扩展模块:Kii Three 的肌肉增幅器

Kii Three 本身已经是一个完整系统,但人嘛,总想更上一层楼。于是 Kii 推出了 BXT,一个像底座一样的低频扩展模块。
它不是单纯加低音炮,而是加装12只低频单元,重新分配原Three中拥挤的频段。
中频清晰度得到提升,减少能量堆积,同时下潜更深,响应更快。让我们听感更松弛,动态更开阔。

加了BXT之后,整个系统像从小轿车升级成SUV,空间感、舒适度、动力感全面提升。而你只需要把 Three 搁上去,插根线,世界就安静了。



不是Hi-Fi,也能Hi-Fi

Kii 的设计初衷是监听,但它的声音却不乏温度与质感。

曾一鸣老师曾说:“我录音、听歌、游戏都在用 Kii。”这种“可专业、可日常”的特性,让它不小心打入了发烧圈。你问 Kii 是不是 Hi-Fi?它自己都不好意思回答。因为它不染色、不加味,但音乐性又很足。这就像一个从来不自称帅哥的人,却每次合照都很上镜。



这不只是一对音箱,是一整套决策系统

我们常说监听音箱是“参考标准”,但Kii更像一个“问题反馈器”。它不光让你听见什么好听,更让你知道哪里做错。而这种“声音决策辅助系统”,在如今复杂的音频制作链路中,简直就是职场战神辅助包。它像是一台声音版的“Office助手”,编曲出错,它告诉你,这个贝斯太肥。混音塌陷,它提醒你,这个混响有相位问题。母带太糊,它提示你,你低频没控制住。


它不是老师,而是你默契的合伙人。

最后说点不那么专业的,你要是问我,Kii到底值不值。我只能说,它是那种“你一开始觉得贵,用了之后觉得买得值”的音箱。它不靠营销做标签,也不打“黑科技”旗号哄你烧钱,拿声音本身来说话。你不需要看参数表,不需要听花言巧语,只要你听过,你大概率会点头:“哎,怎么有点东西。”



Kii Seven:从另一个维度认识 Kii 的理念

虽然我们一直在讲 Kii Three,但不要忘了它还有一位“小兄弟”,Kii Seven。
这个“Seven”,也并非“缩水版”,而是把 Kii 的理念进一步优化为“小空间+移动性+多用途”场景下的代表。体积小、功率大、延续了Kii Three的定向控制与DSP架构,尤其适合以下几类用户:

  • 有便携性需求的音乐人,搬去别的棚、巡演、甚至做移动母带站
  • 空间极小的卧室工作者,1.5米听音距离也能稳稳投射声像
  • 高级耳朵但没地方装修的发烧友,想听细节、又不想搬家

更重要的是,它并不是“简配”。虽然是小体积,但低频的响应也做了很多补偿设计,听感上并不单薄。而在长时间使用上,不少用户表示 Seven 是他们听得最久、最舒服、最不累的一对监听箱子。


跟其他系统比,Kii 到底多特别?我们不妨做个轻松的对比:

特性

Kii Audio

传统有源监听

高端Hi-Fi音箱

指向控制

DSP精控心型波束

被动/随机

广播式发声

功放架构

每单元独立驱动

全频共享

外置功放需匹配

房间适配

内建6段EQ+PEQ

基本无处理

靠环境本身

输入方式

数字/模拟全支持

一般仅XLR或RCA

RCA主导

控制系统

Kii Control全集成

依靠外部系统

通常无

你会发现,Kii更像是“系统性解决方案”,而不是一个“有声的盒子”。它不靠你来配合它,而是主动适配你。这就是它从监听走向Hi-Fi,再回到工作现场的原因。



为什么大家都说“用了就回不去了”?

  • 有混音师说:“以前交给母带的Session我都要标注注意事项,现在交Kii上过的Session,基本不用废话。”
  • 有影视配乐人说:“以前配乐总怕‘撞戏’,现在 Kii 让我更清楚对白和音乐的空间关系。”
  • 有制作人说:“之前我每天都要‘热耳朵’,用Kii之后,几乎开箱即用,状态永远在线。”
  • 还有人说:“我曾经怀疑是不是自己混音技术退步了,后来发现是监听出问题。换上 Kii,两小时做完一天的活。”


我们不说这些故事是普遍现象,但它们确实说明:Kii 的加入,改变的不只是“听起来怎么样”,而是整个工作节奏、判断效率、信心建立的方式。

Kii 不是唯一的未来,但它代表了一个方向。模块化硬件 + 中控集成,避免了线材/接口/转换器满天飞。主动式相位和频响校正,让你在非理想环境里,做出理想判断。包括用户可定义的声音逻辑,EQ、预设、相位延迟自由调配。从制作到欣赏可无缝过渡,让声音不是只有冷静,也可以有音乐性。

如果你把声音当工具,它是你的帮手; 如果你把声音当灵魂,它不会耍脾气。Kii Audio 给我们的,不只是“买了一对音箱”的体验,更是进入了一个“声音系统”的新宇宙。如果你真的有一天听过它,你可能再也听不进“那些糊成一团还叫做参考监听”的东西,它早晚会成为你路上的一个节点。Kii不是“必需品”,但无疑是“决定性”的存在。哪怕你暂时不买,也建议找个机会听听。听完你就知道:原来世界,可以这么清晰。

欲了解更多音频品牌产品信息最新动态及促销活动,请关注【叮咚音频】公众号! 


文章出处 http://www.dingdongaudio.com/

转载新闻请注明出自 Midifan.com

暂无评论